講活紅色故事 傳承紅色基因
管理學院持續搭建黨史學習教育“紅色移動課堂”
“石庫門是中國共産黨開天辟地大業的搖籃,紅色火種,星星點點,由石庫門中起源,在華夏大地相繼點燃…”鏡頭前,管理學院“小領雁”研究生黨員宣講團正奔赴于上海各處,緊鑼密鼓地錄制“黨史100講”系列微課。自3月25日,微課預告及首講一經發布,1周内累計達1.5萬餘次浏覽量,迅速在師生間“火”起來。近年來,管理學院充分結合上海作為黨的誕生地的地緣特點,用活紅色資源,激活紅色情感,講活紅色故事,發揮新媒體陣地優勢,持續搭建黨史學習教育“紅色移動課堂”,将“學、思、講、行”融入學生黨史教育全過程。
(“黨史100講”系列微課錄制)
“由學到思”,實現“三轉變”
推動黨史學習教育進思政工作主陣地
學院用互聯網思維推動黨史教育觀念創新、方法創新、工作創新,實現“三轉變”,為黨史傳播插上“數字翅膀”。在主題教育的基礎上,學院開展“紅色故事我來寫”線上征集,收集學生原創作品82件,“一站到底”黨史國情網絡答題、“全國大學生黨史競答”等一鍵式學習平台,吸引1000餘人次參與,實現黨史教育由“面對面”向“鍵對鍵”相結合、齊發力轉變;學院通過“現場學+雲端學”直播形式,構築黨史教育“情景課堂”。直播間裡,串講人走進中共四大紀念館,3000餘名學生在B站直播間通過實時彈幕,與串講人開展現場互動,實現黨史教育向注重學生主體參與感、現場代入感轉變;為持續激發“紅色移動課堂”的輻射力與影響力,學院組建“小領雁”研究生黨員宣講團,力求将黨史傳播形象化、生動化。宣講團試講的“赓續中國精神”“脫貧攻堅中的初心”等20講線上微課,半年内已收獲2.5萬餘次浏覽量,實現黨史教育向“啟發式”“交流式”轉變,為宣講團由線上向線下拓展、由室内向室外延伸奠定基礎。
(“紅色移動課堂”走進中共四大紀念館)
“由思到講”,培育“領學人”
推動黨史學習教育駐網絡教育主平台
“宣講團進駐網絡,不是簡單地将黨史理論複述,而是從學生視角解讀、诠釋,讓理論教育真正走進學生心靈、啟迪靈魂、刻骨銘心…”“小領雁”宣講團指導教師沈嘉斌如是說。
宣講團由管理學院8名研究生黨員組成,他們中有黨支部書記、兼職輔導員,也有學術之星、體育健将,而“黨史100講”是宣講團成立後策劃的第一個專題。“寒假裡團隊一起找資料、寫講稿、策劃腳本、設計服裝,讓我對宣講員這份角色更充滿敬畏…”,宣講團成員權泉這樣談到。近一個月的準備中,宣講團從近10萬字的素材凝練成每人手中2000餘字的宣講稿,從大量照片、視頻中選取最具代表性的作為背景展示,并配以聲情并茂的解說。
“石庫門:從開天辟地走向百年風華”“外白渡橋:命運與共煥新生”“楊浦濱江:百年初心再出發”……一系列改變中國共産黨前途命運的場景,見證上海百年興衰過往的地點;交通、文化、鄉村、飲食……一個個與上海城市發展中緊密相連的元素——最終,一堂堂集“聲、情、景、意”于一體的黨史微課被呈現得淋漓盡緻。
(“小領雁”宣講團進駐網絡平台)
“由講到行”,打造“領航隊”
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入社會實踐大課堂
學習黨史,重在力行。管理學院以宣講團為契機,充分依托學生黨建“領航計劃”,“由講到行”,知行合一,打造“青春領航隊”,鼓勵黨支部在實踐中形成“比學趕超”的生動局面,實現“紅色移動課堂”走向社會實踐大課堂。學院組織參與第八人民醫院核酸檢測幫扶志願者,發揚“我是黨員志願者”口号,為常态化防疫工作貢獻力量;連續7年組織“衣舊情深”愛心捐贈活動,牢記“我為群衆送溫暖”意識;設置“我是黨員做先鋒”服務崗,為少數民族預科班學生提供朋輩引導;連續14屆組織畢業生重溫入黨誓詞“畢業大課”,引導畢業生黨員走好來時路、不忘腳下路;與華陽街道社區黨建服務中心、北新泾街道黨工委、虹橋愛心晚托班、宋慶齡陵園共築“紅色育人聯盟”,共謀“結對共建聚合力 攜手共進保平安”項目建設,實現黨建育人載體的共享。下階段,管理學院将繼續抓住重要節事,讓宣講團走進中小學課堂等思政場域,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,提升黨史學習教育的思想性、理論性和親和力、針對性。
(“青春領航隊”融入社會實踐大課堂)
據悉,“紅色移動課堂”作為管理學院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,具有思政教育“第二課堂”的内在價值。多年來,曆經靜态化展示向動态化呈現,再到如今“靜态+動态”交互式融合。學院将持續用好紅色育人資源,進一步挖掘黨史、校史中的紅色精神、紅色傳統,引導師生學黨史、強信念、跟黨走,努力提高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,以優異成績獻禮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和建校70周年。
撰寫:沈嘉斌
攝影:由管理學院提供